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体育旅游”。作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全新业态,这种休闲新方式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为一场赛事赴一座城”“跟着赛事去旅行”“一人参赛,全家旅游”……对游客来说,“体育旅游”既能享受运动的乐趣,又能拓展社交、开阔视野,无疑是一种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多赢”选择。
相较于“文化+旅游”消费,“体育+旅游”更加突出强健体魄、磨炼意志、亲近自然等特点。在大众健康意识持续增强、旅游消费日趋生活化的背景下,好处多多的“体育+旅游”自然能赢得更多消费群体的青睐。
体育与旅游联合,带动了赛事举办地周边住宿、餐饮等消费,催生了火热的“体育旅游”经济。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2023年举办了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吸引近10万名观众现场观赛,票房总收入3400万元,带来直接经济效益3.79亿元、间接经济效益8.85亿元,凸显出“体育+旅游”已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广袤的乡村,体育赛事和文旅的融合,同样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赋能产业和乡村振兴。其中最“出圈”的当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榕江县举办的“村BA”“村超”赛事,不仅成功塑造了新型县域文化品牌,还让当地经济实现了赶超突围。
顺应时代需要,各地区应以体育赛事为契机,进一步做好“赛事+”“体育+旅游”文章,整合文旅资源、推出特色活动,促使体育赛事流量变成“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增量。
要立足地区实际,结合区位特征或地方体育产业特色,培育赛事活动品牌,着力提升体育旅游产品供给。在进行体育旅游产品设计时,不妨围绕参与人群的偏好和需求,量身定制与其相匹配的旅游路线、消费产品。比如,针对各类运动爱好者,要突出相关产品的健身性、运动性;针对青少年群体,可以开发体育训练营、户外研学游等项目。还可以借助其他新型业态,营造更具观赏性、参与性、体验性的体育旅游消费新场景。
国际经验表明,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冰雪运动等体育休闲市场主要产业类型,在发展过程中多依赖高质量、高水准的软硬件配套服务。因此,还要注重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安全管理,着力提升体育休闲旅游服务质量。
“体育旅游”不断升温,是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到新阶段的表现。要更加努力激发“体育旅游”综合效应,点燃新一轮消费激情。(臧梦雅)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