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开启自动挡,蹦极玩的是匀速下降,漂流只需躺平“随波逐流”……最近,“窝囊旅游”三件套——“窝囊爬山”“窝囊蹦极”“窝囊漂流”成为游客新宠。如浙江安吉某景区将蹦极“降级”后,体验游客数量翻了五六倍。有网友调侃说:“这才是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蹦极。”
人生苦短,何妨一试?极限运动带来的肾上腺素飙升,便是令不少人上头的极致体验。
以蹦极为例,当你置身百米高空纵身跃下,风声呼啸灌耳,失重感忽地攫住心脏。这感觉正如一位极限爱好者所形容的:“仿佛生活猛地把你拎起来摇晃,大声喊,醒醒,你还活着!”
尽管一些初体验者对极限运动心驰神往,也难免害怕出现意外。毕竟身处高空时,个体几乎丧失自我掌控力,万一维系安全的绳索出现差池,足以放大所有恐惧。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前段时间,一家新开游乐园过山车发生故障,十多名游客停留在半空中半个多小时。
而“窝囊旅游”正好在追求心跳和向往安全之间踩准了一个平衡点,稳稳接住了那些“又菜又爱玩”的人。
于是,“窝囊蹦极”不是自由落体,而是被缓缓放下;“窝囊漂流”不必激流勇进,而是身体呈“大”字随水流缓缓漂动;“窝囊爬山”不用苦苦支撑,而是乘着扶梯全自动登顶……
如今在社交平台上,一段段“窝囊旅游”的视频被转发,“求地址”“想试试”的评论不断,不少网友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心情。这届年轻人为何会爱上“窝囊旅游”?
一方面,快感“偷”到位。体验者不用费多大力气,就能捕获纵身一跃的失重心跳,或登顶俯瞰壮阔美景。既省了狼狈,又避了风险,还巧妙获得了快感——心跳的兴奋与征服的满足。
另一方面,安心“拉”满格。游客不用签“生死状”,也不用在出发前紧急搜索“漂流意外受伤怎么办”等避险攻略。当冒险强度被调节在可承受的阈值之内,“安全”二字在这些项目中被无限放大,让人得以在危险边缘放心地反复试探。
此外,对于因身体原因无法参与极限运动的人,“窝囊旅游”也为他们提供了机会。像蹦极项目,对参与者的心理状态、体重及身体条件等有着严格限制,不达标者连尝试的资格都没有,而“窝囊版”因速度减缓、高度降低等调整,相关标准便能适当放宽。
“窝囊旅游”虽然降低了项目难度,但镜头里的景色未打折扣。诸如悬崖边一键“跳下”的惊险瞬间、无痛登顶后“一览众山小”的壮美构图,都可以成为“精装朋友圈”中的高光。随着网红博主纷纷打卡“窝囊圣地”、拍摄人生大片,一部分原先带着“小众”“高阶”标签的极限运动,也因此变得更具讨论度、更加大众化。
在“窝囊蹦极”的评论区里,网友表示,虽然看视频不那么吓人,但真正站在跳台边上直直往下看时,腿还是会直打哆嗦。但好在,只要多一点点勇气迈出第一步,随后便能遇见“稳稳的幸福”,而且越往下越不怕。
其实生活也是这样,每个人面对未知和挑战时,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往往如影随形。但当你踏出第一步后,会发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在一次次“窝囊”挑战中,“窝囊”这个词不再只有贬义标签,人们也完成了从“害怕”到“敢试”再到“自洽”的成长闭环。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们总是不断地被催促着成长,无时无刻不被鞭策要勇于打破束缚、敢于突破自我,但其实勇敢没有标准答案,有人喜欢冲锋,也有人坦然安耽。你的旅程,你做主。当个“窝囊”游客,又有何不可?
如今文旅市场“抢人大战”频发,提供独特且吸引人的服务项目,成为不同旅游目的地争抢“顶流”的杀器。
“窝囊旅游”的走红,本质是情绪价值在旅行消费中的凸显。但是一时火爆只能带来短暂红利,想要真正留住这不期而至的流量,笔者认为还需要答好三道题。
如何实现景区“保鲜”?这些年,会玩的游客们已经开辟出“特种兵旅游”“跟着演唱会去旅游”等新方式,他们期待在旅途中体验到新鲜事,最好还能发现些不一样的自己。“窝囊旅游”的爆火,一定程度上便是这份尝鲜心理在助推,景区主动创新传统项目给出这波“怂人”福利。
但永恒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想要做到日日新、时时新,还需深刻洞察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诸如“多元体验”“情绪价值”“软核治愈”等,都在提示景区,旅行需求已不同以往。如何与时俱进推出既惬意又有新意的旅游产品,是旅游目的地需要持续面对的课题。
如何留住“尝鲜”顾客?一次爆火为吸引新客打开了新口子,但如何让纷至沓来的“头回客”感到宾至如归,甚至成为“回头客”,答案或许还得在“服务”二字中继续寻找。在最近火热开赛的“浙BA”中,杭州临平送出百万消费券供观众免费吃喝玩乐,台州文旅为现场观众免费送农特产品,花式宠粉让观众感受到满满诚意。
而对于景区经营者来说,除了要流量要客流,还要把安全牢牢放在第一位,兼顾好“硬实力”和“软服务”,用贴心细节让人感受到温度。如当游客在蹦极台上踌躇时鼓励不催促,在露天登山扶梯两侧喷洒水雾降温,让游客乘兴而来、兴尽而归。
如何跳出“复刻”怪圈?前两年,随着玻璃栈桥、天空之镜等老网红项目出圈,越来越多景区“照搬”了这一玩法。游客走过看过玩过,却产生了“景区都是一个样子”的疑惑。这种情况下,“窝囊旅游”的确是一种推陈出新。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增加了“复刻版”的可能性。因为它不需要多天险的环境,在风景不错的景区里,几十米高的悬崖就可以用来蹦极,峡谷间的缓缓水流就能让人漂起来。
因此,想要增强辨识度、塑造记忆点,景区还得多多结合自身特色做文章,利用独特元素打造不可复制的标签。
文旅产品的未来,或许不必追求“全民通吃”,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找到专属乐趣。拥抱多元体验,尊重个体差异,方能将“流量”沉淀为持久的“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