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湖纵横,万绿掩映,一座教育新兴之城——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简称试验区),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熠熠生辉
试验区坐落于海南黎安半岛,12.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着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新篇章: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园师生规模达到5000人(含留学生700余人);国际教育新高地加快构建,已吸引26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入驻,获批9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创新“五互一共”国际教育体系,统筹开放207门共享课程,覆盖100%入驻高校……
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13个重点园区之一,5年来,试验区是如何推进教育开放的?让我们走进这座教育创新地,一探究竟。
仲夏黎安,风光旖旎。站在试验区图书馆观景台上,整个园区尽收眼底。校园里一处,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正在翻看自己的中文学习笔记,并用铅笔将新学的成语扩写成句——校园里,一片鸟语花香。
海外学生能够在试验区学到中文及中国文化,中国学生也能在试验区享受国际一流的教学、科研及实验资源。试验区成为名副其实的“无国界校园”。这得益于先行与创新。
“依托自贸港政策支持,试验区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国际化教育创新平台。”试验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南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被赋予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的特殊使命。
2018年,教育部支持海南开展教育对外开放先行先试。2019年,明确海南打造国际教育创新岛,并首创“中外合作办学部省联审联批”审批新模式。2020年,黎安试验区挂牌成立并开发建设。2022年9月,试验区正式开园。2023年9月迎来中国首个境外高校独立办学项目——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开学,标志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2025年,试验区力争师生规模突破1万人。
从一片荒滩到高楼耸立,从先行先试到新突破,试验区以教育开放为核心,聚焦国家战略与自贸港需求,创新“大共享+小学院”模式,通过“五互一共”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国际教育制度集成创新,创建多元文化交融、学科交叉融合的一流国际教育创新平台。
目前,教育部已正式批复北京邮电大学玛丽女王海南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考文垂学院等9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为深化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提供支撑。
有了开放包容的土壤,创新的种子如何破土而出?会生长出怎样的教育新形态?从一位同学的一天,可见端倪。
上午,北京邮电大学玛丽女王海南学院学生小林,来到图书馆“电子书瀑布流”前,点击选中书籍,扫描二维码进入小程序即刻保存。
下午,小林走进北京邮电大学玛丽女王海南学院实验室,在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的指导下,与同学们共同开展数据算法实验。
晚上,小林在北京体育大学阿尔伯塔国际休闲体育与旅游学院学习中国风舞蹈课程。
“在这里,我的课表可能是北邮的专业课、中传的设计课,加上北体的体能课,这在传统大学几乎不可想象。”小林说。
资源共享、多方融汇,是试验区“大共享+小学院”的特色教育模式。“‘大共享’即共享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小学院即专享特色专项教学科研设施。”试验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大共享”平台构建中外互鉴、学科互融、文理互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管理共商的“五互一共”国际教育体系。跨国、跨校、跨学科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合作成为现实。
今年6月,一场“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跨国、跨校、跨学科的以课题研究形式开展的英语学术写作课程,在试验区顺利完成,并出版师生著作《体育与城市》。
“《体育与城市》是一次打破多重壁垒的创新合作模式。”试验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创作团队由北京体育大学休闲体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与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学子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在波兰导师Michal Dahl博士、澳大利亚华裔陈一林教授等导师共同指导下,历时半年完成。此次合作,是试验区“大共享+小学院”和“五互一共”办学模式的生动实践。
在不断构建教育新生态模式下,试验区还将积极推动建设共享教学、共享科研、共享学术3个共享平台,为入驻高校学生带来多学科、多文化、跨校学习的全新体验,提升新时代国际化人才核心竞争力。目前,试验区已统筹开放207门共享课程,覆盖100%入驻高校,选课学生达3733人次。
不仅如此,试验区实行“双学位”制,学生无需远赴海外,在国内完成学业后,可同步获得中方高校与外方合作高校的学位证书。
教育创新成果最终要落点于区域发展,试验区如何将国际化教育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试验区以“产学研用一体化”为核心路径,通过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深化校企联动、构建人才生态链,推动教育资源赋能区域发展。
为全力推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试验区联合多校多企,打造黎安数字实验室创新共同体。2024年底,海南首个数字经济联合创新平台——黎安数字实验室正式成立,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数字实验室涵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学生可参与企业与高校进行的联合攻关课题等产教融合项目。”试验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紧扣海南自贸港需求,依托陵水国际海缆登陆岸站、海底数据中心等硬件优势,数字实验室计划投资约2亿元,自主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产业促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产业”深度融合。
目前,实验室已汇聚武汉数据智能研究院等9支科研团队、约70名科研人员,以及中国移动集团、中国电信集团等头部企业。更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实验室获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重点研发项目10项,获科研经费1140万元,其《面向数字资产的智能数据底座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项目荣获国家发明创业二等奖(省部级二等奖)。
在夯实科研创新基础的同时,试验区入驻高校持续发力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作为首所境外高校在自贸港独立办学的大学,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目前已与德企魏德米勒、通快、采埃孚以及国内三大运营商等知名企业达成合作,65名大二学生于2024年12月首次参与到企业实习当中。
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需要系统的培育体系支撑。试验区联手华为等企业共建“数字经济人才发展中心”,提供“人才培养—职业认证—服务实训”闭环服务,计划今年内完成“海南省数字技能培训学校”办学许可、“职业技能鉴定评价机构”资质申报工作,为海南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
5年砥砺,黎安试验区探路教育开放新生态,构建起国际教育创新高地。“下一步,试验区将持续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与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的打造注入强劲动能,以试验区实践书写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时代新篇。”黎安试验区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邹文涛表示。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