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国出台了首项体育旅游专项政策文件——《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体育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旅游是推进体育产业的重要路径。不难看出,这句话深刻阐释了体旅融合的重要意义,但为何体育可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吸引物?旅游如何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这些问题值得国内学者进一步深入探讨。
“强化特色,打造品牌”是《意见》提出的基本原则之一,并进一步指明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产业特点的体育旅游产品和项目”。在空间或地方上,体育旅游具有强烈的资源依赖特征,运动项目、体育设施、地方文化以及自然景观等支配着体育旅游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发展。那么,如何更好地理解体育旅游发展与空间、地方和环境的关系,从而实现体育旅游在特定空间上的高质量发展,同样也是国内目前有待完善的研究话题。
此外,《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应达成的体育旅游发展目标,目前均已达成,如“建成100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建成100家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等。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体育旅游近年来的确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旅游业的数据表明,国内体育旅游市场规模正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回顾2021年国内体育旅游市场规模已高达2.19万亿元。
然而,体育旅游的发展进程是一帆风顺的吗?其实,经济、环境、政治、社会人口和技术领域的各种变化都会对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如何深入理解上述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体育旅游作为我国新型业态和领域,所面临的问题远不止上面所提及的。那么,这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缺口该何处去填补?或许《体育旅游发展(原著第三版)》能告诉你答案。《体育旅游发展(原著第三版)》是由全国首所开设体育旅游本科专业的高校——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李海教授团队翻译的学术专著,原著为国外体育旅游领域的经典前沿书籍,快来一起看看吧!
本书基于体育管理学、地理学、社会学、旅游学等多学科视角,系统阐述了体育旅游发展的历程、体育旅游发展的基础、体育旅游发展与空间、体育旅游发展与时间以及体育旅游发展的未来趋势五大内容,着重解释了三个重要问题:即是什么让体育成为独特的旅游吸引物或活动、体育旅游在空间上是如何表现的、这些表现如何随时间变化的。本书提供了来自全球研究者贡献的新案例和当前研究关注的新焦点与话题,以此扩展体育旅游研究中的基础概念和理论总结等关键问题。
本书适合从事旅游学、人文地理学、体育地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体育营销学和体育史研究的人员进行阅读,也是体育管理、旅游和/或活动管理等专业学生的宝贵教学资料。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体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上海体育旅游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体育旅游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上海体育彩票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财政部和国家体育彩票管理中心特聘专家,2012年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2013年荣获“上海市浦江人才”称号,2018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9年入选上海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十四五”时期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决策咨询专家。
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体育旅游和体育博彩等。近年来,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主要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20余项,主持其余各级各类课题50余项;撰写专著3本和教材6本;2000年以来,共发表学术文章100余篇,其中多篇刊登在SSCI索引期刊上,包括《旅游学刊》《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等在内的各类国内核心期刊80余篇,6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