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亿年的地质史诗,千年彝族文化的鲜活脉搏,“地质史诗与人文传奇”的双重叙事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在此汇聚。石林,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
一首传唱大江南北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一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中华文化符号的鲜活载体在此熠熠生辉。石林,成为各族群众体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典型范式;
在彝族摔跤的激烈角逐中,在圭山徒步的欢声笑语里,“跟着赛事去旅行”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照进现实。石林,成为“赛事流量”转化为各族群众相聚相知“文化动能”的鲜活纽带……
“世界喀斯特的精华,中国阿诗玛的故乡”。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石林风景区是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是云南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更是全国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石林彝族自治县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融入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在空间布局、文化交融、经济发展、社会共建、情感认同等多个维度促进民族团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石林大地上绽放出绚丽光彩,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谱写了壮丽篇章。
1978年,石林风景名胜区售出第一张门票。如今的石林县,已逐步成长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石林县都面对着“打卡即走”的困境:游客逛完景区不过夜,甚至吃饭都到周边县市。
当旅居风尚悄然兴起,当旅游逐渐放慢脚步,当体验生活成为目的,作为中国第六个世界自然遗产地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诗玛文化发源地的石林县,也成为世界各地各民族“候鸟”的选择,他们在石林县各个村庄、社区、景区享受旅居的惬意,越来越多的人踏上寻找理想栖息地的旅程,石林县也迎来了从“旅游”向“旅居”迭代升级。
“旅居不仅是一种旅游新业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近年来,石林县以五棵树村、简寓民宿、杏林大观园等为代表的旅居服务商正在各出“奇招”适应着这样的转变。
2010年,五棵树村从石林风景区内整村搬出,从旅游接待变成旅居接待,延续保留火把节、密枝节、阿诗玛文化节等民俗活动的同时,根据市场变化,重新调整经营策略,推出月租模式,提供餐饮服务,按照游客需求进行升级改造,如今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
“我们刚切入‘旅居’,正是制定规则的时候。”五棵树村党总支书记普国亮说,2024年以来,村里旅居的游客占比达到60%以上,游客在避暑避寒的同时还可以体验彝族文化活动,让游客“引得来”且“玩得好”,而且还能“留得住”。
位于石林县城区的简寓民宿也是转变中的一员。“自2021年开始,我们逐步从酒店经营转向旅居服务,针对旅居的客人基本都是老年人,我们通过统一托管、数字化管理、适老化改造,提供三餐营养搭配、短途交通车接送、周边旅游线路推荐、不定期组织集体活动等一套标准化的服务流程,让他们住得安心、暖心、放心。”石林简寓民宿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凡琳说,如今,简寓民宿已有300多套房供客人选择,月租2600元至3200元,客人租住时间几个月到半年以上,基本都是“回头客”。
几年前,距离石林县城不远的杏林大观园开始从单一的中医药文化游览转型做康养旅居,园区内中药圃、温泉、中医馆等功能区一应俱全,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温泉康养、药膳美食、绿色农副产品等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
“我们日均接待600多名旅居客,客源以河南、山东、重庆、武汉等地的老年人为主。”杏林大观园办公室主任胡继新说,杏林大观园大力宣传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凭借“温泉疗愈+文化研学+民俗体验+药膳食疗+生态农业+医养康养”六位一体的创新模式,今年作为西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旅居康养示范基地成功入选全国旅居康养基地。
2024年10月,来自西安的华爷爷住进了简寓民宿,“这几年我去过很多地方旅居,石林民风淳朴,空气好、风景好,民宿还提供一日三餐,组织周边游、水果采摘等活动。”华爷爷说,旅居让他的生活有了新的体验。
选择在石林住下来的不止有华爷爷。这几年,来石林的旅游、旅居人数大幅增长,2024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220万人次,同比增长37.13%;旅居人员突破9.67万人次,旅游总花费 170亿元,同比增长16.83%。
石林县立足生态、文化、资源优势,聚焦“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以打造“天然氧吧·旅居石林”品牌为目标,创新出台《石林县推动旅居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为旅居企业和游客提供政策优惠和扶持。其中明确,旅居1个月以上的游客,可凭租赁合同办理80元景区年卡,全年无限次畅游石林风景区、乃古石林、长湖等核心景区;65岁以上老人享受本地公交同等减免优惠;旅居半年以上,可申请纳入社区健康管理,享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2025年3月,石林县成立昆明市首家旅居协会,整合文旅、交通、民政、市监等9个部门资源,制定《旅居石林指南》及行业标准,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标准化。4月20日,“天然氧吧·旅居石林”产品暨2025年阿诗玛文化旅游嘉年华系列活动发布会在昆明南屏步行街广场举办,当天首次推出“五感沉浸式互动体验区”、发布《旅居石林生活指南》,并面向全球招募“旅居石林氧生计划”体验官,以创新形式展现石林“世界自然遗产+文化IP+生态康养”的旅居新魅力。
2025年,石林县计划建成10个特色旅居村,打造“天然氧吧·旅居石林”全国品牌,力争3年内形成千亿级旅居产业集群。
始于山水,归于烟火。石林开始加速打造“天然氧吧·旅居石林”新名片,原本留不住的客人也在悄然改变,旅居生活让各民族在空间上“融”、经济社会上“联”、文化情感上“同”、心理上“亲”,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交往交流交融,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共同体。
摔跤场上,红土飞扬,龙争虎斗,欢呼响彻四方;斗牛场上,锣鼓一响,激情四溢,角逐精彩无比;射箭场上,离弦之箭,高低错落,箭术对决与喀斯特地貌交相辉映……在一场场比赛、一滴滴汗水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历久弥新。
石林县素有“摔跤之乡”“斗牛之乡”的美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逢节庆日都会举办盛大的摔跤比赛。近年来,石林县以体育赛事为依托,大力促进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跟着赛事去旅行”落地生根,让广大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体验石林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历史遗产、传统民俗,实现“赛事流量”向“经济流量”的转化,打造“天然氧吧·旅居石林”体育旅居新名片。
2025年3月30日,“跟着赛事去旅行 畅享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2025年云南省“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系列活动在石林风景区启动,当天,“穿梭石林奇境”健步走、“探秘石林奇境”亲子定向赛、石林湖桨板竞速技巧赛在石林县景区、街区和商圈同步进行,奏响了2025年云南省体育“赛事三进”系列活动乐章,一场以体育为纽带、文旅为舞台、经济为动能、旅居为吸引力的融合大戏在云岭大地拉开帷幕。
期间,石林县推出“吃住游购”全链条优惠政策,活动参与者可凭相关消费券享受石林当地17家餐饮企业提供的9折优惠,推出未来也来博物馆门票6折、冰雪海洋世界5折、杏林大观园国药博览园免费开放等优惠活动,不断放大“赛事三进”效应。
“近年来,我们积极争取举办各类精品赛事,不断扩大石林体育旅居的影响力。”石林县人民政府教育总督学高秋溪介绍,多年来,石林县积极承办第三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石林·人参果杯”全国竞走大奖赛、云南省篮球争霸赛、昆明市运动会等各级各类赛事,其中,中国·石林原野射箭公开赛自2016年创办以来已举办6届,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族原野射箭运动爱好者参加,已发展成为集体育竞技、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盛会。
发展体育旅居,不断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必不可少。近年来,石林县不断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不断夯实,建成了覆盖城乡的15分钟健身圈,行政村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为旅居者提供了充足的运动空间。
同时,石林积极完善覆盖城乡和各族群众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常年举办球类、健步走、舞龙舞狮等各项群众性体育活动,鼓励旅游景区景点积极推广、表演、展示具有各民族文化特色和群众基础的体育项目,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旅游表演内容,让旅居者能轻松参与到全民健身热潮中,让旅居生活充满运动乐趣。
不仅如此,石林县全力推进标准化训练基地打造,积极承接全国柔道训练营及云南省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花炮项目、射弩项目集训等各类训练营,吸引了大量的运动员和观众参与。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进课堂,石林一中、民族小学等7所学校(包括摔跤、柔道、田径等16个项目)被命名为昆明市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作为全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花炮训练基地,长期代表省、市参加国家级、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屡获佳绩,中华传统体育在校园不断绽放光彩。
“跟着赛事去旅行”不仅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也吸引更多游客来到石林,沉浸式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石林县也从“运动胜地”升级为“生活目的地”,打造出“旅居石林”的体育样本。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各族儿女在石林县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血脉相融,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
漫步石林,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每一景都跃动着文化的韵律。在这里,时光的印记与心灵的共鸣交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火花碰撞……
云南人民闹革命,圭山打响第一枪。在圭山镇糯黑村,游客们正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系统了解革命武装在圭山地区的斗争历程,聆听革命时期各民族群众如何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的英勇事迹,深刻体会到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共同奋斗与相互依存。
云南云岭红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培训、研学、拓展训练、红色旅游等服务工作的公司,公司推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树立文化自信”线路、寻找“阿诗玛”石林非遗体验之旅(该线路已纳入云南省非遗体验10条线路)、“寻找红色初心,践行革命精神”红色旅游线条石林红色教育线条红色旅游线路)等多条旅游线路,为石林县全域旅游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起一座座“连心桥”。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使旅游的品质得到提升,旅游使文化得以广泛传播,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更加富有活力,旅游也更加富有魅力。”云南云岭红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翠英说。
火把节期间,整个石林县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火把狂欢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全县各族群众参与,大家手拉手围绕着火把载歌载舞,不分彼此。阿诗玛文化旅游节期间,众多游客参与到“云南民歌大家唱”、阿诗玛文化展示展演等活动中,深入体验阿诗玛文化,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农民丰收节、苹果文化旅游节、血桃文化旅游节等其他重点文化节庆活动则结合了自然风光、农耕文化与民族文化体验,游客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品尝民族特色美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情感融合,也为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此外,围绕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彝族(撒尼)刺绣、彝族三弦舞(撒尼大三弦)、摔跤(彝族摔跤)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石林县打造了非遗集市,常态化开展叙事长诗《阿诗玛》系列传承传唱展示展演、石林民族民间传统细乐、石林民族民间歌舞展演活动、石林非遗馆非遗活态传承展示、彝族(撒尼)刺绣非遗研学等活动,各民族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技艺展示与交流,众多游客积极参与其中,亲身感知民族文化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演进逻辑,更在文化互鉴交融中促进了文旅消费增长,成为石林旅游的新亮点。
其中,以五棵树村、矣美堵村、阿着底村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上,注重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展示,定期举办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周边的各民族群众前来参与,促进了乡村之间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同时也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石林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朱丹琪表示,石林县积极探索“民族团结+”多元融合发展模式,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核心引擎,通过“花样整活”,带动各景区景点在内容、产品、消费等多个环节展开全方位合作,催生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文化旅游新业态,让游客体悟民族文化的魅力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在石林县,游人的脚步在石径上回响,彝族的阿诗玛歌声在岩壁间萦绕,不同语言的笑语在此交织,亿年奇峰成为连接五湖四海的纽带,不同民族的生活在此全方位嵌入,各族人民的心灵在此相遇、相知、相融。在这里,石林不仅是自然的奇观,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实践。
当夕阳为石林镀上金辉,人们终于明白:亿万年风雨雕琢的不仅是岩石,更是一个跨越时空的约定——让每一颗心,都能在这片奇峰之间,找到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