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教育与健康生活学院办学始于2020年,现设有学前教育、早期教育、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体育运营与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空中乘务、智慧旅游技术应用七个专业。现有在校生2600多人,专兼职教师185人,师资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
学院尊重教育规律,坚持立德树人,落实我校群教育被需值教育理念,贯彻扬长教学特长发展的原则,坚持“思政教育+专业技能+文化素养+特长培养”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把学院建成办学理念先进,教育教学特色鲜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的高水平教学实践型学院,为福建省特别是泉州市的教育民生事业发展作贡献。
本专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针对国家和福建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以及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高尚师德和坚定专业理想,较高的人文和科学素养、科学的教育理念,系统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保教能力,优秀的音、体、美特长,较强的自主迁移学习与专业发展能力,能在城乡幼儿园、儿童教育服务机构、早期教育中心等各类学前教育机构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及咨询工作的专科层次高素养创新型学前教育师资。
幼儿园、儿童教育服务机构、早期教育中心等各类学前教育机构,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及咨询工作。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旨在培养儿童身心健康及教育发展领域的工作者和专业人员,让学生具备宽阔的国际与行业视野、扎实全面的儿童教育专业知识与管理技能;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在教育学、心理学、营养学、运动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宽适应性、实用性与专业性的高素养应用型专门人才。
在婴幼儿托育园、婴幼儿健康管理机构、婴幼儿教育机构、婴幼儿营养研发机构、媒体、图书出版公司等从事育婴师、健康管理师、营养保健师、幼儿教师、早教产品开发教师等工作。
本专业对标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以行业企业体育运营与管理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我国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需求的,具有良好的体育运营与管理素养,掌握体育运营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体育产业领域中从事企业管理、企业运营、企业营销及科研等方面工作人才。
就业领域覆盖职业体育、大众健身、体育营销、智慧体育、青少年体育教育五大板块。主要职业:职业体育俱乐部运营管理、体育赛事策划与执行、健身休闲场馆运营、体育经纪与营销服务、体育科技公司产品开发、体育教育培训机构管理、体育产业园区规划以及体育行政部门政策制定等。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儿童工作的基本方法,具备较强的儿童活动策划和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文化宣传能力,从事0-6岁儿童教育管理、服务、卫生保健及学前儿童教学活动等工作的教育工作者。
托育教师、幼儿教师、早期教育指导师、婴幼儿活动策划师、婴幼儿家庭指导师、育婴师、婴幼儿产品与课程研发师、母婴健康指导师、营养师、婴幼儿读物编辑、婴幼儿文化娱乐产品顾问、高级早教研究人员、婴幼儿方面讲师、培训师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具有崇高价值追求、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人际协调能力,具备服务老年社会和管理社区生活的素质,掌握营养学、管理学、社会工作、社区服务、健康管理和心理学等方面等知识和技术技能,熟悉国家社会保障、民政工作、社区工作和物业管理的政策法规,面向各级民政部门、老年机构、老年事业产业单位、老年社会团体领域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的、能胜任一线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各级政府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福利院、养老院、养老公寓高级管理人员及院长助理,自主经营与管理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离退休中心老年工作服务与管理,老年产业相关产品开发、营销与管理。
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智能旅游技术应用、智慧旅游运营与管理等知识,具备旅游接待讲解、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大数据分析、旅游新媒体运营等能力,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可从事(线上/线下)旅游接待、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大数据分析、旅游新媒体运营等相关工作,并具有“三有”(目中有人、心中有情、手中有爱)“三动”(动手、动脑、动口)“四会”(会学习、会交往、会生活、会工作)的高素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在旅游行政部门、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电子商务企业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智慧旅游平台运行维护、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商务咨询服务、旅游电商平台运营管理和新媒体营销等工作。同时也可在同类型服务行业就职服务管理类岗位:高铁乘务管理、星级酒店管理、游轮服务管理、大型企事业单位公关以及接待管理。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 澳门城市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级经济师, 九届宁夏自治区政协委员。福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部全国现代学徒制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专家,中华职教社全国职业教育评估指导委员会委员、专家,福建省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专家。教育部、人社部多个科研项目负责人。主持的科研项目多次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现任学前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
学前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曾任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主要研究学前美术教育、0-3岁儿童早期教养。曾发表《经典游戏与现代游戏的比较及启示》《0~3岁早教师资职后培训的现状与建议》《0~3岁婴幼儿早教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初步思考》等多篇教学科研论文。现担任教育学院《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教师。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副校长,副教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现为闽西南学前教育联盟常务理事,泉州市职业院校联盟文化创意专业群产教协作委员会委员,晋江市美术家协会支部书记,晋江市优秀人才,两次获得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教学名师”荣誉称号,编写《简笔画基础与应用》、《学前儿童玩教具制作》等专业教材,科研成果丰硕。现主要担任《美术基础与幼儿手工》、《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玩教具制作》等课程的教学。
中共党员,副教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一级),福建省科技特派员、福建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导师、泉州市大中专学校青年创业就业导师,现任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先后荣获2020年度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先进个人、2022年度福建省教师教学能力三等奖、2021年度福建省教师教学能力二等奖等荣誉,主持省级以上课题5项,主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以及《大学生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两本教材,参编两本,发表论文8篇。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硕士,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在心理科学、自然辩证法通讯等期刊发表文章二十多篇,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心理学,现担任教育学院《学前儿童心理学》、《体育心理学》、《营销心理学》等课程教师。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泉州市高层次人才。担任泉州市心理学会副会长,泉州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泉州市妇联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4项,主持和参与各级各类课题13项,出版教材2部。在国外SSCI和国内《心理发展与教育》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现担任教育学院《学前儿童心理学》等课程教师。
副院长,副教授,中国篮协篮球C级教练员,国家体育总局篮球初级体育教练员,篮球一级裁判员,篮球二级运动员,篮球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田径二级裁判员,中级营地师,中级拓展师,荣获2013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青年组三等奖,2021年福建省教学技能大赛公共课程组二等奖,2022年获评福建省大学生体育协会学校优秀体育工作者,参与国家课题1项,主持省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课题4项,主编教材1本,参编教材1本,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项,cn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梅德顺博士(Dr. Paul Boey),马来西亚第三代华裔。南京艺术学院艺术教育硕士,艺术学理论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以及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博士生导师。2023年获福建省泉州市“桐江学者”称号,泉州市高层次人才。担任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的理事,并兼任广东省南洋归侨博物馆的公共教育顾问和高级研究员。主持博士后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与各级各类课题5项,出版专著8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外美术史学、少儿与高等艺术教育,以及中国与东南亚一带一路文化艺术发展等方面。
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国家健身教练,舞龙舞狮二级舞裁判员,田径二级裁判员,曾参加世界休闲体育学术论坛作专题报告获得二等奖,带领学生在2023年福建省舞龙舞狮校园公开赛中获高校男子组第一名、女子组第二名,福建省全民健身运动会舞龙舞狮总决赛获高校组一等奖、公开组二等奖。
旅游管理硕士,国家高级茶艺师,茶艺师考评员,美妆设计考评员,前厅、餐厅服务考评员,中级评茶师,出境领队,导游,晋江旅游协会顾问,红十字救护员,《全域旅游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编委,曾在福建省内多家本科及大专院校任职,获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参编教材3本;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申获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23年度“优秀轻工人”。指导学生多次获得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华茶艺竞赛二等奖;导游服务竞赛二等奖;全国旅游院校导游服务大赛三等奖;晋江市十佳导游(青年岗位能手);指导学生团队获得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二等奖等。
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陕西科技大学,为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国家高级健康管理师。曾任国企市场部项目经理,后转型健康教育赛道。擅长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成果显著。荣获“福建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及年度“优秀轻工人”等荣誉。
教育与健康生活学院目前拥有校内实训室30间,包含:感觉统合实训室、国学阅读实训室、创意美术实训室、幼儿园手工实训室、蒙台梭利实训室、保育保健综合实训室、独立钢琴室、智慧电钢教室、语言戏剧教育实训室、舞蹈室、奥尔夫及构建实训室、艺体中心实训室、艺美中心实训室、飞机模拟舱实训室等。
“中国教育电视台.外研社杯”职场英语挑战赛演讲大赛(网络赛场)一等奖、第二届福籽同心爱中华·第二届福建省民族乡村 “三创促三交”一等奖、中国大学生中国式摔跤锦标赛男子乙组70kg第三名、中国关工委主办青少年美育成果展演钢琴赛(福建赛区)一等奖、海南国际青少年音乐展演钢琴赛金奖、“国青杯”全国高校艺术设计作品展一等奖、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二名、第十四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服务)大赛二等奖、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红色故事微漫画特等奖、第26届中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二等奖、福建省第二届田径锦标赛一等奖、中国关工委主办青少年美育成果展演古筝赛(福建赛区)一等奖、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武术长短兵锦标赛冠军、福建省大学生足球联赛二等奖、福建省第二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乙组团体总分三等奖,丙组团体总分三等奖、福建省大学生羽毛球联赛男子团体(高职组)第一名、福建省大学生武术联赛高职高专组女子传统拳术第一名等荣誉。
为加强文化内涵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保证我院学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践行群教育和被需值教育理念,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学院定期邀请行业内专家开展学术讲座。
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曾任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主任。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教育学原理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主持人,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教育学原理》首席专家,国家“2011计划”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参与研制教育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育学类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主持研制教育部《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教育部等六部委颁发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 。
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附属幼儿园园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幼儿园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校长与幼儿园园长培训专家工作组副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研究项目《我国高素质幼儿园园长队伍建设研究》首席专家,主编《幼儿园园长高级研修十五讲》,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80余人。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中共党员,教授,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主任兼继续教育部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主任,福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省高职院校美术专业带头人,福建省幼儿教师学科带头人导师,福建省示范性幼儿园评估专家,福建师大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答辩委员会委员等。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基本原理、比较学前教育、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等专业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学术兼职有: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评价委员会副主任,长春市教育学会民办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
现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兼执行副主编,研究馆员(教授)。兼任全国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术协作联盟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陕西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副会长兼学术部主任委员,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近年来,已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和省级科研项目4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70余篇,已出版学术著作多部,获省部级科研奖励多项,相关学术成果丰硕,系全国社会科学普及优秀工作者。
北京视情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长、博士、中国儿童歌舞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视情教育父母大学堂首席导师,资深家庭教育专家,视情教育创始人。
国家一级美术师,高级室内建筑师,设计管理硕士,民盟盟员,闽南砖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侨派砖雕第四代非遗传承人,福建省闽南记忆研究院院长,厦门市老字号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民盟厦门市委文化委副主任、职教支部主委,民盟中央美术院厦门分院美术师,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营造书香校园,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挖掘学生特长,展示学生风采,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涯中快乐成长。
教育学院扎实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与行业协会、园所构建学生实践平台。目前已与晋江市梅岭中心幼儿园、晋江市实验幼儿园、晋江市第二实验幼儿园、晋江市第三实验幼儿园等50多个园所合作成立实践基地,助力学生实习实践,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的高素养技术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