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是乡村振兴的大事、新型城镇化的大事、文旅产业的大事,是云南旅游的升级版、乡村旅游的新空间、乡村建设的新方向、文化传播的新通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好方式。当前,云南正以做优做强乡村旅居、城镇旅居、度假旅居、医养旅居、养老旅居、文艺旅居、体育旅居、边境幸福旅居等“八大”旅居业态,打响旅居云南品牌,打造金字招牌的世界旅游目的地。为在全省范围内总结优选一批立得住、叫得响、能复制、可持续的旅居典型案例,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会同各州市、省直各有关部门,首批遴选了8种业态、50个典型案例,编写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旅居云南·首批典型案例汇编》,供全省各地发展旅居业参阅借鉴。
围绕景区发展体育旅居 以点带面推动共建共享 ——大理州宾川县鸡足山体育旅居案例
宾川鸡足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是大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省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景区旅游要素丰富、体育元素突出,是兼具旅游、休闲、运动、研学为一体的多功能区。
近年来,宾川鸡足山景区围绕“文旅+、+文旅”理念谋划发展新路径,通过弱化宗教主题、充分挖掘鸡足山历史文化、霞客文化、强化业态开发、优化服务保障等措施,植入“体旅”“文旅”新型项目,推进业态融合。加强体育旅游设施建设,每年在景区定期举办系列赛事和文化活动,着力打造中国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品牌,初步构建以文体旅融合为引擎的“山上游、山下住、品美食、参赛事”全产业链旅居发展新模式,成为疫期期间云旅投公司旗下唯一实现盈利的景区。2023年,鸡足山景区接待游客73.19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10461万元,辐射带动鸡足山镇过夜游客达14.5万人次,同比增长46.83%。在景区观光游发展的同时,吸引了一批旅居鸡足山的稳定客源,实现“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传统旅游向康养旅居、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 三个转变。
(一)做好“惠民”文章,以景村联动促共富。构建景区内外利益链接、联动发展机制,带动景区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失地村民就业,鼓励当地村民通过经营农副产品、特色小吃、烧烤、农家乐等方式参与旅游接待受益。围绕“山上游,山下居”发展思路,引导周边群众建设民宿,加快山门片区民宿产业快速发展,全镇民宿、酒店、农家乐发展到127家。其中国家丙级民宿2家,纳入等级民宿培育库4家。2024年4月成立宾川县民宿行业协会,民宿质量实现大幅提升,品质化经营理念初步形成。旅居人群长期租赁10余户,提供不同类型房间和设施,价格因季节和住宿条件而异,丙级旅游民宿在节假日给予8折优惠,能满足游客差异化需求。
(二)做好“霞客”文章,以文化赋能促转型。2023年5月,组建成立宾川徐霞客研究会,充分挖掘徐霞客游历鸡足山历史文化底蕴,每年在鸡足山举办纪念徐霞客登鸡足山的“注茶为玩”“三道茶”活动,赋能升级鸡足山白族“三道茶”文化,打造独具特色文旅产品。以“跟着徐霞客游大理” 为主题,组织开展“徐霞客和王士性旅游考察大理学术研讨会”“重走霞客路 鸡足灵山行”活动,规划以鸡足山小镇为起点,沿沙址河谷两岸村落至檀花箐、金顶区域转山体育旅游精品环线,打造集户外徒步、文化体验、康养度假为一体的旅居综合体。2023年以来,通过在春节、火把节等重要节点开展文旅活动、体育赛事20余场,有效延长鸡足山游客停留时间,吸引10余万游客从“旅游”变“旅居”。
(三)做好“融合”文章,以体育旅居促发展。一是以鸡足山景区为龙头,采取“突出核心,多点布局,丰富业态,串点成线”发展模式,构建全域体育旅居发展新格局。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夯实体育旅游设施,建成能同时容纳2000多人文化体育广场、17公里自行车爬坡赛道、1.6公里速降赛道、4.1公里骑马道、30多公里“徐霞客古道”、70多公里越野跑赛道,完善提升3000辆生态停车场、16座旅游厕所(6座智慧厕所)、接待2000人同时用餐香会街、满足5000人以上住宿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品类丰富、功能齐备、特色鲜明的体育旅居设施。二是按照“体育搭台、文旅唱戏、以赛引流”思路,推出“文旅+ 体育”融合发展新业态。2017年以来,通过持续举办鸡足山越野跑赛、“七彩霞客路,鸡足灵山行”丛林穿越挑战赛、自行车速降赛和爬坡赛、“七彩霞客路 美丽滇西行”鸡足山至丽江段徒步活动等体育赛事,吸引全国各地跑圈大咖、骑行大咖、极限运动选手参加,各类赛事活动爆款出圈,宾川鸡足山荣获“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称号,鸡足山越野跑大赛蝉联2018、2019、2020年“云南省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2020年“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七彩霞客路、鸡足灵山行”丛林穿越挑战赛荣获2023年“云南省体育旅游精品赛事”、2024“年云南省体育旅游精品景区”,鸡足山越野跑大赛入选“云南30年户外运动百件大事”等荣誉。辐射带动提高旅游综合效益,促进宾川全县酒店、餐饮、客栈、风味小吃等行业接待人数和收入大幅度增长,带动住宿、餐饮、特色食品加工等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格局。2023年,宾川县过夜游客达87.51万人次,过夜游花费达48亿元,过夜游客花费人均每天达1169.08元。吸引众多旅居游客前来体验和居住,旅居游客至少在鸡足山居住30天,最长超一年以上。
(一)因敢于转型而强势破题。宾川鸡足山作为传统佛教类景区,客流稳定、营收稳固,但属地党委政府、景区运营主体、广大群众没有在固有模式上躺平,积极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创新发展思路,走出“门票经济”舒适区, 走进“转型融合”赛马场,优化“山热下冷”旧模式,敢闯“体育旅居”新天地。在党委政府主导、景区辐射、赛事引流、群众参与共同努力下,成功促进鸡足山从传统景区转型为以体育旅游为核,涵盖霞客文化体验、康养度假、研学实践、美食品味等多业态融合共生的高品质旅居综合体。
(二)因完善要素而升级业态。宾川鸡足山在配齐体育旅游基础设施等服务项目基础上,进一步丰富项目内容、完善服务配套,设置咖啡文化、茶艺培训、插花培训、诗书画采风、健康徒步、观鸟拍摄、农耕文化体验、田园果蔬采摘等丰富多样活动,有效延长体育旅居产业链。建设白族特色民宿酒店和餐厅,满足户外露营、非遗体验等不同客群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形成区域业态富集、产品升级旅居新范本。
(三)因优化服务而持续长红。始终坚持“服务至上、宾至如归”服务理念, 不断优化完善基础设施和安全设施。建设完备信息网络,设有1个指挥中心(监控中心)、6个广播点、36个WIFI点、160个监控点,能够及时发现和指挥处置各类突发事件。设有观光车、世界最先进旅游索道,在鸡足山景区设立派出所、治安巡防队、消防中队、森林绿化队、医疗救护点,各驻山单位建立系统完备值班制度、巡查和应急处置机制,突发事件各部门可快速联动、有效处置,切实为鸡足山旅居客群提供全方位安保、社会化服务、家庭式保障,共创高品质旅居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