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都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在成都举行期间共带动消费3.8亿元。
12月8日晚,2024年成都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在四川省体育馆落下帷幕。从上海专程赶来观赛的吴雨佳,刚体验完场内国乒全胜收官的完美,走出体育馆又在汹涌的球迷人潮中,挤到玉林东路大快朵颐,“这几天成都一直在降温,但大家都很嗨,去了不少地方,真的玩过瘾了!”以“世界杯公园”为核心,以玉林民谣季互动专区为支撑,以“吃行游购娱”消费场景为外延,这仿佛是一个独属于成都的“体育黄金周”,体育大赛为主办城市带来的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赛事经济缘何火热?这一方面有赖于体育赛事服务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得益于社会体育消费需求的日益强劲。一场场精彩的体育比赛,牵动无数观众的心,也激发了人们“跟着赛事去旅行”的热情。
体育成为人们走进一座城市的入口,随着人们的运动休闲和旅游需求日益多元化,“体育+文旅”模式发展空间广阔。为更好地践行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和全域旅游要求,未来体育旅游产业应如何发力?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副院长蒋依依认为,要充分开发各地的水域、沙滩、山地等资源,持续推出更受年轻人喜爱的体育项目和文化旅游产品。各地还要发挥赛事的引领效应,持续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促进全民健身常态化,更深层次、更长时间激发体育旅游活力。
“比赛能够把这里的美食、美景、人民的热情好客展示给全世界。”国际乒联第一副主席、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表示,希望混合团体世界杯能够为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增加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国乒“顶流”的带领下,天南海北的球迷来到成都,除了抢票看球外,还看到一幕幕爆棚的场景,比如在玉东社区广场,美食嘉年华和趣味乒乓球互动小游戏让人流连忘返,现场还可以开麦一展歌喉;手撕兔、串串香、蛋烘糕、麻辣豆腐干……在成都,味蕾所带来的快乐,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很多值得我们反复去的地方,还有可能偶遇球员。”从新疆赶来的毛小慧说,“哈哈,我还在玉林唱民谣。”
国际乒联发布的数据显示,本次比赛购票用户中,仅有23.4%的用户来自成都本地,外地用户占比76.6%。其中,13.1%的用户来自四川其他城市,而从外省市来到成都观赛的用户比例高达63.5%。巨量的人流,带来了周边社区经济的巨大涨幅。自混团黄金周启动以来,本次混团世界杯共带动消费3.8亿元,较去年2.5亿元增长52%。其中,赛事的举办带动场馆周边200余个商家实现营业收入总计约4800万元,平均增幅220%。
“体育+旅游”这条赛道,正在让赛事的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再比如,创始于2017年的成都马拉松,今年又获得了东亚半程马拉松锦标赛及全国半程马拉松锦标赛(第五站)的承办权,“三赛合一”助推成马品质再上新台阶。成马衍生文创产品、纪念品不断“上新”,文化展演、特色产品展销等活动也为城市进一步“引流”,以至于今年3.5万名参赛选手中成都市外选手占比达到74.3%。热情好客的成都通过一场马拉松展现了足够的诚意,成马以“体育+”融合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拓展体旅消费空间,联动全市13处A级旅游景区,在比赛日前后免费面向参赛选手开放参观。携程数据显示,成马赛事前后,成都的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六成以上,比赛当天订单量居全国第三。成马期间,成都酒店预订量翻番,旅游门票销售量同比增长365%。美团数据显示,成马赛事前“成都酒店餐厅”“成都酒店套房”等成关联高频搜索词。
还有,5月举办的“汤尤杯”,入场观众累计7.5万余人次,其中近半数来自外地;随后的“网球观赛季”,一口气迎来2024成都公开赛-ATP250等五项国际赛事,商竣程、穆塞蒂等球员在成都激情挥拍。如果将这些高能级赛事作为“锚点”,将能带动包含消费、制造、文化在内的体育产业氛围加速形成,一条以赛事撬动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的“成都路径”已然浮出水面。
近年来,体育健身运动向着全民化、常态化、休闲化发展,体育赛事和体育休闲活动深受大众喜爱,体育旅游也日渐成为热点和文旅消费的新趋势。去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恢复和扩大体育消费的工作方案》,从加大优质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体育消费场景等方面提出16条举措,进一步促进体育与旅游消费融合发展。
2022年,世界冰壶巡回赛(WCT)亚太总部入驻新都,并以成都为中心,在中国和亚太地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汇聚更加优质的冰雪产业链资源。以新都尖锋四季旱雪场为例,不仅能为国际国内专业冰雪队伍提供反季节冰雪训练,还承接了全国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气垫大跳台青年锦标赛等赛事,知名运动员谷爱凌、苏翊鸣等多次到此封闭训练。滑雪场负责人介绍,初学者把这个几乎全年无休的四季滑雪场比喻为“驾校”,在真正“上冰”之前,以青少年为主的爱好者通常会选择来此练习,“旱雪正逐步成为四川冰雪运动的一大地域特色,使滑雪运动逐步从小众化向大众化延伸。”旱雪运动成了全国冰雪消费重要的“风向标”之一,独特的资源禀赋,也为四川发力“冰雪赛道”提供了足够的底气与差异化竞争优势。
寒假即将来临,“体育+旅游”受到家长和孩子的青睐。冰雪运动已成为成都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参与度最高的新兴时尚运动之一。运动衣帽、装备的购买,冰雪运动带来的“冰雪+旅游”“冰雪+研学”“冰雪+运动培训”等创新消费模式,都在推动着“冷冰雪”有效转化为“热效益”。
成都人在这条“赛道”上步履不停。在国际大赛之外,有山有水开放包容的成都,也擅长用一些有趣的赛事,吸引着四方来客。今年的中国·成都绿道运动生活嘉年华,来自国内外的数千名选手参与,国庆大假与“巨型赛场”同频共振,其中的“中国城市户外多项赛”在新津天府农博园举行,约500名顶尖户外运动高手通过越野跑、定向、皮划艇、滑板车等丰富多元的运动方式,感受公园城市的山水魅力。在东安湖公园,“中国城市探索挑战赛”上演了City walk(城市漫步)的精彩,参与者以徒步、跑步、公共交通为方式,体味不同的风貌路线……
同时,在全民健身风潮涌起,游客体验型、个性化旅游需求不断增长的今天,一批批具有体育运动特色的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一些新兴的小众项目,正丰富旅游消费场景,攀岩、滑翔伞飞行、滑雪、徒步、潜水等运动项目吸引了更多关注,成为人们旅行清单中的“新宠”。彭州龙门山湔江河谷生态旅游区就新晋为“2024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目的地”,这里以山地运动为主导产业,先后引进了CBSA中式台球国际公开赛、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举办龙门山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等赛事,已建成特色民宿60家、品质营地36个,呈现蹦极、攀岩等体育旅游消费场景20余个。
“这些体验型户外活动火热,与游客更加注重健康、运动、自然等消费倾向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游客将户外运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促进了目的地体育旅游产业链的发展,带来了旅游业态创新。多元化、个性化和规模化的需求让更多适合老年人、亲子、家庭、学生等不同群体的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涌现出来,体育旅游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中国旅游研究院战略所副研究员韩元军指出。
体育与旅游融合的实践,不仅为城市或地区发展带来客流量,而且还带来了更多综合效益。如“双奥之城”北京因举办两次奥运会留下了丰厚的奥运遗产,鸟巢、水立方等场馆得到充分利用,成为旅游热门地;河北张家口市的冰雪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成为当地旅游的新名片。“各类赛事的举办使得城市的体育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对市民的开放程度更高,惠及更多人群。”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说。
2025年8月,成都世界运动会将拉开大幕,将再次成为成都定格在国际竞技舞台上的高光时刻,秀出城市充满活力的姿态。作为非奥项目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飞盘、跑酷、皮划艇、攀岩、滑水、滑翔伞特技飞行、泰拳、桑搏、软氏曲棍球、浮士德球等颇具观赛体验感、参与感的运动项目,都将在“世运会”上拉开竞逐,这让社交媒体上的爱好者已经迫不及待:“每一项都新鲜有趣,就等着放票了。”明年世运会期间,将有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0名运动员来到成都。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IWGA)主席何塞·佩鲁雷纳说,“预计每项赛事都会爆满。在棒垒球、腰旗橄榄球、棍网球和壁球等项目出现在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之前,这是一次观看这些项目比赛的大好机会。”
“‘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核心在于巧妙融合体育竞技与旅行体验。”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邹新娴表示,“相信明年的哈尔滨亚冬会、成都世运会、粤港澳全运会将带动当地体育文化更好地传播。”在首都体育学院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教授茹秀英看来,体育赛事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城市全面进步中具有“独特功能”,“需要积极培育以体育赛事为圆心、以城市文化为延展、以城市旅游为辐射的文体旅‘同心圆’融合体,并借助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传播效能,让游客成为体育赛事的报道者、城市文化的传播者。”
体育旅游研究中心负责人杨强,是成都体育学院西部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旅游管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决策咨询专家、四川省体育局“四川省体育产业专家库”专家、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项目评审专家、成都市体育局“办赛兴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任四川省体育局和重庆市体育局发起成立的“成渝体育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近年为省市县三级政府体育部门研制五十余项体育旅游、体育产业、体育事业的规划、政策、标准等课题项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